当前位置: 首页

银川能源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 提质增效建设方案

日期:2024-9-05

点击:850

一、建设背景

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 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改革举措。

二、基本思路

坚持以“党委领导”强责任、聚合力,以“学工牵头”强体 系、显特色,以“教师协同”强支撑、促长效,以“学生参与” 强覆盖、育自觉,以“党建引领”强阵地、树导向,以“社团助力”强载体,以“文化阵地建设”建氛围,以“辅导员入驻”“领导干部到学生中去”强机制、抓落实。引领学校党员干部、教职员工践行“一线规则”,推动校院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一线,着力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 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的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建设学生一站式服务点,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夯实内涵支撑。

 、领导小组

组长:张学举 孟兆怀 常务副组长:刘永霞

副组长:刘兆侠  马玉明  王  伟  张 九 鼎 马 艳 丽

董卫国  赵桂生

成 员 : 黄 群  李 全 福  张 旭 坤  李 涛  魏 新 宇  孙  瑞  罗  丹  顾 凌 云  姜文龙

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副书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学生工作部。

工作职责:

( 一 )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 设总体目标和方向;

( 二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工作,同 规划、同推进、同监督;

(三)负责“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指 导“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工作;

(四)协调“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政策支持、队伍保障和经费支持。

四、建设内容

学校现有17栋学生公寓,已建成王太校区21号楼和26号 楼两个“一站式”学生社区。但现有“一站式”学生社区数量较 少且内部基础设施功能有限,无法进一步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交 流、生活服务和活动开展等需求且不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全覆盖” 一站式服务。学校将在现有的两个“一站式”学生社区基础上,再增建三个“一站式”学生社区,进一步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质量。针对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情况,需从以下几方面进 行提质增效,继续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一)党建引领

1.加强党委领导。学校党委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  纳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校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清单、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清单、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 责任清单。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一站  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 带头抓“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并明确一名校领导分管具 体建设工作。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编制“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规划,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重点工作。

2.深化部门协同。牵头部门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在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等建设方面发挥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和管理监督作用。组织部门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抓手,构建并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强化阵地保障,落实“配强一支队伍,挂 出一块牌子,建立一个阵地,形成一套制度”四个一要求,学生社区建设方面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年度工作有计划、有重点、 有成效。

3.压实一线责任。社区一线单位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具 体业务负责人,建立职责任务清单。社区一线单位加强社区党(团) 组织建设,实现党(团)组织对楼宇、楼层全覆盖。建立健全学  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常态化划分设置社区党员责任区、党员先  锋岗等,强化组织育人功能。

4.筑牢治理根基。落实好“书记信箱”、“校长信箱”制度、 校领导接待日制度、问题投诉制度,完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全 方位多渠道受理学生的投诉、咨询、建议以及申诉、举报,优化 完善“学生反映-集中转办-限期反馈-跟踪问效”的工作闭环, 保障师生诉求处理机制有效运行。

(二)队伍入住

1.领导干部力量下沉一线。落实《银川能源学院领导干部“到 学生中去”活动工作方案》,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把工作重点放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深入一线联系学生,体察校情、关注学情、把脉舆情、关爱学生、答疑解惑、解 决问题,推动形成育人合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进社区,每学期给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平均每周至少1名班子成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1次(确保月月不断线)。每人联系一个党支部、一个学生班级、一个学生宿舍或一个学生社团等。学校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校院两级负责同志每学期到所联系的党组织(含功能型党组织)至少参加一次组织生活或主题党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联系开展的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宿舍活动等集体活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向学校党委汇报一次联系学生工作情况,每学期末要将本人开展“到学生中去”活动的书面总结交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备查。同时,学校每学期应围绕“一站式”学生 社区的管理、服务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梳理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工作推进情况要实现“四个纳入”纳入年终考核,纳入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容,纳入基层党组织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纳入干部任用工作重要依据。

2.思政力量扎根一线。建立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机制,制定 驻楼工作指南,明确社区工作职责要求,安排辅导员在学生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有效实现辅导员与社区学生同场域、 同频率、同成长。辅导员在社区内常态化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 互动,指导开展各项思政教育活动,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组织党政团干部、思政教师等常态化走进学生社区,在学生社区组织开展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等其他思政队伍主导的深度交流活动,有效推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促进学生成长相结合。

3.专业力量围绕一线。选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专任教师以学业导师、班主任等身份在社区发挥作用,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不少于2次,指导学生学业发展、科研训练、技能实训、 项目实践、生涯规划等。组织学术名家、行业专家等优秀专业师 资,常态化在社区开展主题讲座和沙龙分享,引导学生专注专业发展。

4.管理服务聚集一线。全面推行“五个一”帮扶制度,即每 一名帮扶对象、由一名领导干部或党员教师负责、一个团队开展工作、一套帮扶方案、一抓到底。完善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体系, 建立健全学业帮扶队伍,构建完善的学业支持体系,重点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提升学业质量。足额配备心理咨询师, 在社区设立心理辅导站,常态化开展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及时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化解学生问题。引入学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服伍,为学生学业生涯发展提供暖心指导和深度引导。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服务育人作用,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在社区 内为学生做好生活关心和成长引导。

(三)学生参与

1.完善社区学生组织建设。设立社区学生党组织(含功能型 学生党小组),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选拔优秀辅导员、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党员担任负责 人。设立社区学生团组织(包括实体型或功能型学生团组织), 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选拔符合条件的青年党员、优秀团员担任负责人。建立社区学生自我管理服务组织或学生会服务站(点)等,在社区党(团) 组织指导下,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社区治理建设。引导鼓励学生社团或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建设、服务学生成长发展。

2.丰富社区学生活动体系。完善社区德育活动体系,开展思想道德、政治引领、价值观念、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 等方面的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 惯。丰富社区智育活动内容,开展创新创业、学科前沿、专业基础等相关的学术讲座、竞赛、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健全社区体育活动体系,强化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构筑社 区美育活动体系,开展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美育文化营造等活动,增进学生艺术素养。强化社区劳动教育体系, 注重劳动教育学习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细化社区安全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网络安全、财务安全、消防安全等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3.健全社区学生评价模式。完善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日常治 理的过程性评价办法,将在学生社区日常表现作为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积极挖掘、培养和选树参与社区治理、朋辈教育的学生 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4.社区学生“四自”体系有效完善。健全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体系,形成学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长效机制和典型经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文化建设

1.丰富空间文化内涵,结合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主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特色文化、创新创业 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等有机融入社区文化空间。校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引导社区学生党(团)组织开展党组织生活会、团日活动、交流研讨等主题活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2.引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将校 园正能量和活力融入学生社区,通过耳濡目染促使广大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文体类活动当中,营造健康、阳光、 向上的文化氛围。

3.依托学生社区网格化组织结构,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 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一 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格局,全面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管 理水平,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五)数字赋能

持续加强学生社区内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网络基础建设,为数字赋能社区提供网络基础保障。推进物联网智能感知终端建设,在学生社区内布设视频监控等必要的信息采集设备,有效保 障平安社区建设。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学生社区配备相应的自助终端设备,为学生提供自主、便利、快捷的学习生活服务,实现各类数据共享联通。建设“一站式”学生网上服务平合,为学 生提供“一网通办”的线上服务,学生可以在社区实现打印、盖章、签字、成绩查询等,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数字化管理应 用,助力社区育人。

(六)条件保障

1.队伍保障到位。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配置社区专职岗 位,选优配强社区专职干部队伍。优化社区育人队伍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和角色定位,推动各方力量下沉到社区一线。

2.空间保障到位。整合空间场域资源,在学生社区设置满足党团活动、心理团辅、就业服务、休闲娱乐等基本需求的公共空 间。丰富学生社区公共空间场景体验,提升公共空间的社交属性, 打造服务师生线下交流的“第三空间”。

3.经费保障到位。专项设置学生社区建设发展经费,列入学校年度预算计划并及时划拨。每年投入资金保障基础设施运行维 护和基本管理服务工作。

4.机制保障到位。建立清晰高效的各级组织架构、协同机制, 定期会商研判解决各类问题。制定并定期修订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相关方面规章制度(包括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数据赋能、条件保障等),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开展满意度评价,不断提升各项教育管理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