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学生要有点吃苦精神”——我院企业讲师文章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收录

日期:2021-8-20

点击:3284

  ICT产教融合基地的企业工程师张金栋一直从事职业素质课的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结合多年就业指导的工作感受,有感而发完成一篇《大学生要有点吃苦精神》的原创文章,并被教育部主管刊物《中国大学生就业》作为卷首语收录刊发。

大学生要有吃苦精神

  每当问到毕业生在求职中你有哪些优势的时候,有学生会脱口而出,"我很能吃苦"。听到这个词,我时常陷入了对"吃苦"这件事的思考。
  一般情况下,吃苦指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能承受身体上的负担以及心理上的压力,并且能坚忍不拔的克服困难和压力,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吃苦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欣赏和看重的优秀品质,但我也听到很多用人单位吐槽:"现在的大学生太浮躁了,根本吃不了苦。"
  为什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差距如此之大,现在的大学生到底能不能吃苦?
  在我看来,出现这种问题还是源自对于"吃苦"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认识。
  大学生们一般认为,父母从小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点苦算什么;大学期间当过班干部,干过兼职,老师的评价都是品学兼优,自己肯定能吃苦;虽然学习成绩一般,能力平平,吃苦耐劳是换来工作机会的唯一砝码,所以我能吃苦。
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既想高薪体面,又想轻松舒适;遇到点困难,受到点委屈就退缩放弃了,跟老一辈人比起来,谈不上吃苦。
  不难看出,大学生认为的吃苦更多是身体上的苦,短期的苦,仅是对吃苦的一种心理设想,吃苦是为了获得可以预期的回报。用人单位认为的吃苦主要是精神层面的苦,是抗得了压力,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能持之以恒的从事普通平凡的工作。所以某种程度上来看,大学生眼里的吃苦和用人单位认为的吃苦并不是一回事。

  无论对吃苦有着怎样的解读,随着不断加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竞争,大学生们应该提早看清个人发展进阶规律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摆正个人定位,设定好心理预期,使自己具备纯粹长远的"吃苦"精神。

  吃得工作中的苦,尝得付出后的甜

  初入职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但不能因怕做错事而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做事,反而更应该汲取教训,继续争取改过自新锻炼自己的机会。要知道,年轻时吃过的苦和踩过的坑都会变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让你在未来职场竞争中保持经验上的优势。打个比喻,掉进坑里的青年人很容易就爬出来,并且学会了避坑,而老年人掉进坑里就会摔得很惨。

  吃得平凡中的苦,尝得磨练中的甜。

  有些毕业生在工作中有这样的苦闷:端茶跑腿,打印报销等"打酱油"的工作啥时候是个头;加班熬夜敲代码,反复论证写方案到底值不值;领导或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还要不要坚持下去;大学同学的工作都高薪体面,我是不是也该跳槽。面对工作的压力和外部的诱惑,很多人难免犹豫徘徊。过来人都明白,只有学会在平凡工作中总结思考,提炼创新,将平凡的工作干的出彩,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将苦闷化为动力,岗位技能上的快速积累和历练,让吃苦换来收获,形成核心竞争力,才是正解。

  吃得心灵上的苦,尝得收获中的甜

  生活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糕,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工作是大多数人的常态。烦恼、困难、压力、苦闷这些心灵上的苦就像身体里的细菌,既给人体带来疾病,也是人体发育成长的必备物质。心灵上的苦能让人保持自省,让你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也能够催人奋进,让你在经历痛苦后能继续保持昂扬的斗志迎接未知的明天。获取了成长的养料,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吃这点心灵的苦算得了什么。

  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吃苦,理性接受吃苦。

收录自





 

【责任编辑:王宇  审核:王昱官  网页编辑:康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