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日期:2025-03-06
点击:1542
【政策宣传】 2025就业政策解读
问:什么是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而制定的。大学生应在国家就业方针和政策原则的范围内根据个人实际自主择业。自1993年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阶段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阶段,但不论是在就业制度改革的过渡阶段,还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市场化时期,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并根据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以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问:大学生宏观就业政策综述:
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18年11月30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 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省级工作部门和各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地就业。根据《通知》的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拓宽就业领域,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1)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落实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要继续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结合地方实际适当扩大地方基层项目的实施规模。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导毕业生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领域就业创业。要发挥服务业最大就业容纳器的重要作用,鼓励毕业生到文化创意、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领域就业、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会组织就业。 (2)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各地各高校要鼓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实体经济就业,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社保补贴、培训补贴、降税减费等优惠政策。要加强与中小微企业沟通联系,广泛收集中小微企业招聘信息,积极组织中小微企业进校园招聘,进一步办好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等活动。 (3)服务国家战略开拓就业岗位。各地各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要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攻坚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
2、推动双创升级,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奋斗精神。 (2)落实完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各地要配合有关部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各高校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进一步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学生复学后转入相关专业学习等政策,允许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和资金扶持力度。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各高校要积极推动各类研究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高校要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3、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1)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加强部省校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需求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要进一步发挥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组织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支持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合招聘活动。高校举办的大型校园招聘活动要向其他高校有组织开放。做好在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毕业生以及在祖国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2)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各地各高校要加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要结合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要多方搭建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平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多种类型的培训(或认证)证书。 (3)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各地各高校要准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高校要建立校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全员参与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机制。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专项资金,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专项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求职创业补贴政策,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
小结: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时,便能够形成共振效应,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密切相关,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 (1)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选择与国家战略相契合的领域和行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关注行业需求和趋势:了解所学专业或感兴趣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选择有潜力和前景的职业方向。 2.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创业。大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勇于尝试新的领域和模式。 3.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要根据个人自身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个人性格和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对整体社会要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