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择高而立 向远而行
学校立足于民族地区办学,立足于内涵发展,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现有王太校区、滨河校区两个校区和闽宁培训中心、鹤泉湖实训中心。校园有宁夏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1.5万人,有“双师型”教师197人。建校至今,学校已累计为国家培养毕业生6万余名。近三年,学校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6门,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奖243项,招生生源地扩大到13个省份。第三方社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2023届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04%。学校对2018届毕业生5年内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跟踪评价,94.4%的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力素质与培养目标要求的能力素质相符合,92.84%的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历程感到满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专业 学科相融 知行共生
学校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多学科发展,重点建设化工、电气、机械、能源动力类专业,统筹建设土木、经济学、计算机类专业。开设本科专业29个,有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重点学科1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重点(培育)建设专业3个、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2024年新获批1个自治区级产业学院。学校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委会、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冶集团等23家企业合作共建“物联网与大数据、数智财经、能源化学、智能制造、能源电力、土木建筑技术”6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开展项目研究,其中2个项目获宁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与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白俄罗斯私立管理与创业学院、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和福州大学等国际国内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访学、学历生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师资 引培并举 提档升级
学校通过提供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大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通过低职高聘及相关配套支持政策,重点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教师全方位培训计划”“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不断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自有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占比达到77.33%,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达到20.96%,外聘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占比59.68%。
德育 内外兼修 行雅品正
近三年,学校培育创建了4个宁夏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20余名教师获评自治区级优秀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三年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4594人。学校共组建17个志愿服务组织,建立50个志愿服务基地,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校团委引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506场次,招募、调动各类活动志愿者13130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7万小时,参与公益献血3085人次。“青春筑梦 益暖银能”社区行动在2023年宁夏志愿服务项目竞赛荣获一等奖,5支团队分别入选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和千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荣获2023年宁夏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和微电影展示比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特色 打造品牌 靶向服务
学校“化学工艺”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热能工程”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能源化学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重点专业。学校的“石油化工教学团队”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荣誉,“能源化工教师团队”获批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基于产教研融合、立体互通、强化工程的土木建筑类实践性课程群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创新”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机械学院“外花键表面淬火装置设计”的创新理论方法研究,获得了第十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团体二等奖,学校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授予优秀组织单位。据不完全统计,6万多名毕业生80%在宁夏就业,遍布全区各行业各领域。
学校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等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取之有道-可旋转拆卸的手机通用护腕》《互联网+蜂业数字化力促宁南乡村振兴》两个项目获得国家铜奖,《回收侠-校园废品分类回收先行者》《天空地农艺云平台对土壤盐碱化、荒漠化的研究与治理》等9个项目,获得自治区银奖。在宁夏“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60项,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奖等各种奖励307项,获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14项。
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对接服务“三区”建设、“六优六特六新”和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学校建成宁夏区内办学实力强、社会评价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赵桂生 杨尚文)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