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最新动态

如何避免 AI “抢饭碗”?—— 这节课里有答案

2025/10/30
940

传统 3 秒火焰特效

需 72 小时手动调整,

而 AI 工具可在 20 分钟内完成

同等质量效果

对于即将从事影视后期制作的同学来说

如何防止 AI 抢饭碗成为就业的担心

(AI生成的火焰图片)

银川能源学院的说课大赛落幕没几天,信息传媒学院的走廊里还能听见学生讨论 —— 熊筱老师在《影视特效》课上说的 “AI 不是对手,是队友”,成了不少人新的课后话题。讲台下曾藏着的焦虑很实在:影视后期行业里,AI 把基础操作的效率提了几十倍,未来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直接替代?熊筱的课,恰好给这份焦虑找了出口。

从惧 AI 到驭 AI,影视后期课的破局思路

她的答案藏在课程的三个创新维度里,核心是让学生从 “被工具驱动” 变成 “驱动工具”。创意维度的转变最直观,以前课堂上,学生要花大量时间练软件操作,比如调一个粒子特效的参数可能就要耗上一下午;现在用 AI 工具,20 分钟就能生成三四个创意雏形,但熊筱的要求更严了 ——“你们得告诉我,哪个雏形符合故事的叙事逻辑?哪个特效的色调能烘托角色的情绪?” 她把教学重点从 “如何做” 转到 “做什么、为什么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技术执行者,而是要带着审美和批判性思维,筛选、优化 AI 的产出,活脱脱一个 “创意总监”。有学生在课后作业里写:“以前觉得特效好看就行,现在才知道,AI 能出‘好看’的,但‘合适’的得靠人定。”

技术执行层面的调整,则是让学生跳出 “熟练工” 的定位。AI 能自动抠像、做基础合成,这些重复性劳动不再是学习重点,熊筱开始教大家设计 “人机协作” 的流程。比如做一则广告的后期,学生要先判断哪些环节交给 AI 效率最高,哪些关键节点必须人工精修 —— 比如产品特写的特效边缘,AI 偶尔会模糊,这时候就需要手动调整。“不是说会用 AI 就行,得知道 AI 的边界在哪,怎么补它的短板。” 熊筱在课上常说,现在行业缺的不是会操作软件的人,是能统筹整个制作流程的 “架构师”,这也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能力。

最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受益的,是教学差异化的调整。学院引入的 AI 助教和知识图谱工具,能悄悄记下每个学生的薄弱点 —— 有人对 “合成逻辑” 理解慢,系统会推相关的案例视频;有人 “粒子特效” 练得少,就会收到针对性的练习题。熊筱的角色也变了,从以前站在讲台讲知识点,变成现在坐在学生身边聊思路,“老师不用再担心讲的内容有人跟不上,能把更多时间花在启发想法上”。

资源?合作?师资,为教学改革搭台

这样的课程改革,不是熊筱一个人的尝试。信息传媒学院院长李杰说,这恰好和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目标踩在同一个节奏上。为了让 “理实结合、项目驱动、技术赋能” 的模式落地,学院做了不少 “打底” 的事。

融媒体中心的实验室里,高性能电脑正运行着 AI 渲染程序,旁边的架子上摆着行业主流的特效软件安装盘 —— 这些设备不是摆设,学生在课上设计的流程,下一秒就能在实验室里测试。“以前学生学完理论会懵,不知道怎么用,现在有了这些平台,理论能直接变成动手能力。” 李杰说,这是学院在 “资源调配” 上的发力,为 “理实结合” 和 “技术赋能” 筑牢了硬件基础。

校企合作则让课堂接上了行业的 “地气”。学院和几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建了实习基地,学生能跟着企业导师做真实项目 —— 去年有个小组参与了地方文旅宣传片的后期,用 AI 生成的山水特效初稿,经过三次人工优化后真的被采用了。企业专家也会时不时来上课,带最新的案例过来,“比如他们会讲,现在影视公司里 AI 做次要场景特效时,怎么和人工衔接效率最高,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李杰提到,这种 “引进来 + 走出去” 的模式,让 “项目驱动” 不再是纸上谈兵。

师资的 “底气” 也很关键。学院鼓励老师当 “双师型” 人才,熊筱就曾去影视公司挂职锻炼过半年,跟着团队做过网剧的特效,“那段经历让我知道,课堂上该教什么才有用”。同时,学院还改了教学评价体系,老师的考核里,“学生的项目成果”“实践能力提升” 占了更多权重,“不是光讲得好就行,得真能帮学生适应行业”,这一系列举措,让教师有动力也有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培育实战人才,AI 时代的就业底气

现在再问影视后期专业的学生 “怕不怕 AI”,不少人的答案变了。有学生说:“以前觉得 AI 会抢饭碗,现在觉得它能帮我把事做得更好。” 这份心态的转变,或许就是这门课、这个学院给出的答案 ——AI 时代的就业焦虑,从来不是靠 “躲” 来解决的,而是靠教育把人从 “重复劳动” 里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李杰说,未来学院还会继续加把劲,引入更多行业前沿的 AI 工具,拓展校企合作的范围,“要让学生毕业时,手里攥着的不只是毕业证,还有能在行业里立足的真本事”。从课程里的 “驭 AI” 能力,到学院搭建的 “实战” 平台,银川能源学院信息传媒学院的探索,其实是给 AI 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了个思路:真正的就业底气,从来不是对抗技术变化,而是学会和技术共生,用更高阶的能力,在新的行业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