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就业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真的不考虑先就业吗?

日期:2020-12-11

点击:1683

 每年毕业季,毕业生们总会呈现不同的精彩。成功保研的同学多了份从容,看书睡觉,不急不燥;考研上岸的同学多了份自信,人生大事,踌躇满志;工作签约的同学多了份快乐,各就各位,有滋有味。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圆满顺利。毕业季同样是个充满遗憾、纠结、惆怅和不甘的季节,总会有很多学生来咨询"如何是好?"。在毕业季,毕业生咨询的最多的问题是:"找了一份工作,但不是我满意的,去还是不去?""考研没有成功,家长要我再考一年,考还是不考?"
       其实这类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毕业生自己有心意和定论,可是社会的评价、朋友间的比较,父母的意见、长辈的忠告,都会让他们的选择变得犹豫不决。针对这些困惑,根据每个毕业生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状况,我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建议。
当辅导员的时候,我有一个学生,跨校、跨专业、跨文理学科,从电气专业报考北京某高校的心理学研究生,第一年差一分未能如愿。他找我聊天,坦言很迷茫,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一边是自己学习了四年的学校王牌专业,可选择的单位多;另一边是自己的兴趣志向,不再奋斗博一把甚是可惜。
       经过与他父母的沟通,我建议他再考一年。一方面是因为他真喜欢,真付出;另一方面,按他爸爸的说法:"我们也赞成他试试,实在不行,就回家里公司上班。"嗯,再不好好努力,就只能回家继承家业。显然,他的情况不适用于大部分毕业生。因此,在面临择业与就业"二选一"的时候,我给多数的毕业生建议是"先就业,后择业",下面我就讲讲我的理由,主要有三条。

             "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

 这不是一个"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脑洞不够,平行宇宙"的电影世界,一切的想象终究成空,这是一个真切的、有困难只能直面别无他法的世界。只有去工作的时候,才能让你正视真正的自己。很多来咨询我的同学都说:"我不想找工作,感觉现阶段找不到好的工作,可是我又怕二次考研失败,我应该怎么办?"我常会问:"第一次考研尽了全力吗?想读研究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你的宁缺勿滥,是理想太丰满,足够吸引你?还是现实太骨感,你想要逃避?我们的一生都面临很多的选择,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你通过持续的、拼命的努力让结果变成符合预期,才能使当初的选择无后悔可言。
       所以,当我们的选择是为了逃避现存的困难,这就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承认考研失利没有关系,承认暂时找不到一份最完美的工作也没有关系,但是给自己过多的退路和借口,浪费自己的时间有关系。真正的强大,是敢于面对那个脆弱而不完美的自己。
       换一个角度,如果你的理想,你的兴趣足够吸引你,选择去工作并不会拖累你,相反,暂时的放下是打不倒你的,这是一个唤醒你的过程。比如你工作后发现,依旧对理论研究有兴趣,对大学学习恋恋不舍,对工作现状不满意,你完全可以再备考攻读研究生。这时候,你远比当初沉得下心,坐得住,不会左顾右盼,胡思乱想。
       只有工作,你才能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在学校的学习实践,能让我们对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认知。但是更多的能力是需要我们通过工作实践去发现的。美国传奇的企业家李"middot;艾柯卡(福特和克莱斯勒公司前总裁)本来一心想做技术,后来发现自己更适合做销售,这些都是通过工作得到的经验,而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也无法在学校里事先设计。
35岁的董明珠还是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的行政人员,同时还是一名单亲妈妈。后来她辞职下海,到广东打工,辗转进了一家亏损的空调小厂,被迫当起了销售人员。此时的她,从未干过销售,但是一代传奇从此开始,她逐渐成长为全中国最会卖空调的人,被称为"营销女皇",一步步成长为格力电器董事长。
       再放眼身边的人,有多少人从事的工作和当初在学校预想的一样呢?绝大部分的人从事的事业都会随着工作实践、平台、机遇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甚至从事与自己设想完全无关的工作。选择就业,是一个理性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会明白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会让你肯定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客观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阴暗面,扬长避短,建立自信。

"金钱是个好士兵,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气百倍"

                                                                          ——莎士比亚

 在学校里,总有这样的一群学生,虽然家庭条件并不贫困,家长也没有"克扣"他们在校的生活费,但他们坚持要自己养活自己,通过拿奖学金、打工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为了兼顾学业和工作,甚至需要周末去校外打工,当别的同学享受周末闲暇时光,他们需要早起、工作,非常辛苦。他们告诉我:"不容易,但是值得,这样家里就管不着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力,获得了思想自由。而与同龄的大学生相比,这个群体的学生往往更有主见,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树立目标,制定计划,脚踏实地行动,有条不紊,步步为营。而且,一旦他们定下目标,就不会轻易的被人动摇与改变。
只有经济独立,你才能够拥有选择权。大家再回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常听人抱怨父母横加干涉和管束。学生时代,不管买衣服、化妆品还是见朋友,父母都要问的仔细。工作时代,不管是家俱式样、就业单位,父母都要问清楚。父母同意才可以做,父母反对一点办法没有。其实道理很简单: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在父母、亲戚关系上也是如此。毕竟我们靠着父母的钱过日子,我们就被当作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无法放心。有经济独立,你才能告诉父母,你从事的工作是你最钟意的,即便在别人眼里工作不够"体面"。你找的女朋友就是最好的,即便在他人眼里,你俩不够"般配"。
       没有哪个父母会拦着孩子变好,他们拦着你的最终理由是你还不够优秀。可你怎么证明自己有能力过得好?经济独立是最好的证明。
       有了一份独立谋生的职业,在实践中重新探究和规划人生的理想,在经济有保证和对社会认识成熟的前提下,再进行择业追求自己条件的理想职业。这才是稳妥有效的路子。
       只有经济独立,才能更好的认同自己,展示人格魅力。不得不承认,在经济不独立的时候,我们是缺乏一些底气的。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经济独立的时候,才有底气善待自己,想吃的吃,想喝的喝,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另一方面就是精神层面,如果经济不独立,就难以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容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而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眼花瞭乱的三观。他们会时刻对你的价值判断进行质疑。
       比如你想在一线城市奋斗,马上就有人会嘲笑你:"为什么要留北上广深,回到小城市,舒舒服服的不香吗?"
       比如你想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打击的声音马上接踵而来:"女孩子那么拼有什么用,最要紧的嫁得好。"
       比如你暂时不想生孩子,马上就会有人关心你:"都三十岁了,还不嫁人生孩子,将来老了怎么办?"
       当你有了一定的积蓄,有人强迫你或者辞退你,或者你有了自己的梦想和愿景,你就可以"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正如美籍华裔女明星刘玉玲一样,当你有了一笔"fxxk you money",不会因为别人令人不适的言辞或行为,去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意义,才会敢于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选择,并为此负责,变得坚强,变得强大。
       当你深刻的认同自己,你会发现身上散发出来人格魅力,你不会活在别人制定的框架和评价里,敢于去接受真实的完整的自己。
       即使有些暴风雨向我们刮来,我们也可以很淡定。虽然艰辛,但还可以前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很多人会说,绝对不能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那完全是浪费时间。可是,如果你不去经历,你就未必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只有自己去实践得到的经验,那才是真的经验,只有自己实践吸取的教训,才是真的教训。
       任何经历,只要善用,都是有价值的。现代社会,大家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我做什么,一定要有回报,而且回报要立竿见影,上午播种,下午摘果。可现实是,今天的我们无法将今天的经历与未来联系起来。
       乔布斯在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他退学后在里德大学学习书法课,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些知识会有什么实际的运用价值,但是十年之后,当他设计第一款苹果电脑的时候,书法课掌握的内容全都设计进了苹果电脑。那是第一台使用了漂亮印刷字体的电脑,成为了苹果电脑的最大优势之一。
       我有一个师兄,大学毕业后去卖了二年房子,但是销售行业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与赚钱,跟他的性格、爱好都有偏差,经此一折腾,他再也没有此前的瞻前顾后,而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的求学,后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在北师大任教,从事他所喜欢的工作。两年卖房子的经历让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当然,深谙房屋买卖之道的他,在北京选房、帮同事买超高性价比高的房子,这些技巧给他省下了不少的钱,更带来了超好的人缘。
       不难看出,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会锻炼我们的能力,都有存在的价值,只要善用,都不会浪费。
       失败的经历,不是弯路,是历练。很多人讲,我毕业后转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耽误了五六年的时间了,如果能让我重新来一遍,我会冷静地思考,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好几年青春时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摒弃掉上帝视角,不再事后诸葛亮,那么事实并非像这些人想象的那样,没有五六年的弯路,他们未必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没有什么是浪费的。那些很复杂的、看似毫不相关的经历,后来证明都派上了用场。也就是说,不论什么工作,只要做起来,并且认真去做都会有收获,都会是将来的无形资产。  唐僧成佛不是因为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没有在社会上经历"毒打",又如何对人生和职场有真正的认识。
       毕业是千百万个夏天的故事。千百万个人,有千百万个不同的夏天。
       我们的目的是去更远的地方,见更亮的光,有人说:"出了校园,一闷头进去了社会,再抬头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如果你是闷着头进去的,你就是在学校待到退休,你也不会再抬头。如果你是抬着头进去的,这便不足以是困住你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