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形势与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2016/6/02
1278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砥砺前行,我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满意、社会认同、世界瞩目。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经济增长速度全球领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的较高水平,在高基数上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和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2015年,我国GDP总量近68万亿元,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速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仍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近年来,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年均增长率低于3%,日本甚至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新兴经济体中的其他“金砖国家”经济增速表现也多不如我国,总量更是差距巨大。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增长的动力源。
   (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12年的52.2%增加到2015年预计的55.1%。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2015年上半年,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至60%,比2012年增长8.2个百分点。
   在市场倒逼和政策引领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首先,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制定“中国制造2025”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力求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其次,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创新高,2013年达46.1%,首次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2015年比重更是超过50%。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产业规模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得到创新发展,以互联网为牵引的电子商务、产品定制和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家庭服务、旅游服务、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
最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例如深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35%。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如华为、格力等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基因工程、医疗器械、超材料、卫星导航、无人机等行业的一大批中小企业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适度超前、整体最优的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并引领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
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网络化程度提高。铁路营业里程从2010年的8.6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0.75万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快速铁路网基本建成,总规模达4万公里以上,基本覆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达到3300公里,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达到25个。公路网总里程从398万公里增加到4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7.4万公里增加到12.3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达到1.4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2225个,长江成为世界上水运最为繁忙的河流。民航运输机场达到213个,航线达到3458条。
   (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布局建设,通宽带乡镇比例已经达到100%。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启动云计算试点,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应用设施能力大为增强。国家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库初步实现公安部等6部门的13项人口信息的共享,安全生产、健康保障、社会信用等一批跨部门共建共享的信息系统启动建设。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外网横向连接了118个中央单位和14.4万个地方单位,纵向基本覆盖了中央、省、地、县4级,基于外网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社会保障等业务应用系统达到5000多项。
   (三)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全面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用水能力大幅增强。开工建设84项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通水、中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西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陕西引汉济渭等工程加快实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继续推进,防洪体系和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完善,新增供水能力380亿立方米。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四)能源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步推进能源生产基地和能源输送网络建设。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比例超过91%。油气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石油战略储备能力达到1240万吨,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达1302亿立方米。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5916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常规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风电并网容量达到9581万千瓦,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达到2652万千瓦。能源输送网络日臻完善,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11.2万公里。
   三、协调发展有序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三大战略”有机结合,促进了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相对落后地区发展提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一)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近几年来,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制度逐步落实;城乡统一的金融市场逐步完善,村镇银行等主要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城乡规划一体化取得进展,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迅速推进,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逐步推行,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更为通畅。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有所改善。
   (二)区域发展差距稳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实施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新的增长极;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呈现先行一步态势,对全国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有力支撑。面对2013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持续下行的困难状况,党中央支持东北地区振兴力度加大,在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的同时,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面向东北亚开放、扶持创新创业等措施,努力打造东北地区竞争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带动国内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示范项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有序进行。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作用凸显,上中下游要素流动性增强、产业分工协作更为紧密。
   (三)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实施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广西、内蒙古、青海等省藏区和甘肃、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以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形成全方位对口支援新格局,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加快发展。民族8省区、580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及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四)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依托政府力量强化发展滞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区域发展差距正在稳步缩小。在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成本压力和供应链重构的作用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其他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园区快速壮大,经济增长极呈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转移的态势,经济版图从传统三大引擎牵引向多极支撑转变,区域相对差距逐步缩小、绝对差距扩大放缓。
   四、体制改革亮点纷呈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一)简政放权力度空前
   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逐步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公开,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许可。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精简了76%;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并联核准,彻底取消了银行贷款承诺、电网接入意见、铁路专用线接轨意见等18项前置手续,全面取消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依据外的强制性中介服务;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增进了经济活跃度,“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减少了85%,“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改革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正在建立,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正在形成,为经济孕育了新的起飞“风口”,助推了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日增1万户。
   (二)市场决定价格作用更加明显
建立更加灵敏地反映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的价格机制。放宽政府对价格的管控,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了80%,政府定价的商品服务销售额占比不到3%;放开了绝大部分药品、电信资费、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等60多项商品和服务价格;将铁路货物运价改为政府指导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朝着市场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实现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并轨,放开大用户直供气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天然气占比提高到40%;居民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在11个省份的48个城市实施,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在26个省份的270个城市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在27个省的80个县启动。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继续完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启动。
   (三)多个关键领域改革积极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继续推进国有资本调整重组,铁路机车、核电、电信领域国企和相关业务重组完成,中央企业从122家调整为110家。中央还将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自2012年起,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邮政服务业、电信业先后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截至2015年6月底,累计减税4848亿元。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范围进一步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得到强化,推出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债券市场在规范创新中不断发展,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
   总的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依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神聚力、开拓创新,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