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最新动态

脚下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 | 银川能源学院思政课教师行走中播撒真理火种

2025/10/14
1154

牢记嘱托:把思政课办在祖国大地上

“从盐池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档案到闽宁镇的戈壁绿洲,从贺兰山的生态画卷到工业遗址的时代变迁,我们让思政课走出教室,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感悟真理力量。”银川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教学日记里,记录着他们带领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银川能源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论述,依托闽宁镇、宁夏博物馆、盐池革命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实践育人基地,以“行走的思政课”为载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

行走授课:让真理力量在实践中彰显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这块太西乌金煤,见证了宁夏工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在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蓓指着展柜中的文物,向学生讲述宁夏工业发展史。2024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走进这座承载着三线建设记忆的工业遗址,通过“机器锈迹中的工业精神”主题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场景,在银川能源学院“行走的思政课”中成为常态。近年来,学院构建起“四色四维”实践教学模式,即红色基因传承(革命历史教育)、金色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实践)、蓝色文化传承(校馆融合实践)、绿色生态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四大主题,通过实地走访、情景体验、现场讲授、互动研讨四种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

在红色土地上感悟初心使命

从2025年4月起,思政课教师依托学校组织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宁夏。在盐池革命纪念馆,思政课教师老师以“毛泽民在盐池的经济战”为主题,结合馆藏的纸币、账本等文物,生动讲解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革命智慧;在将台堡会师旧址,学生们身着红军服,通过“战地救护”“粮草运输”等沉浸式体验,深刻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内核。在中卫寺口子苏武牧羊遗址,学生聆听思政课教师讲述苏武与当地牧民互相扶持、共同抵御外侮的故事,深刻理解“各民族守望相助是国家统一的坚实根基”的精神内涵。

在乡村振兴中见证制度优势

“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24年的1.9万元,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在闽宁镇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思政课教师向学生展示“闽宁协作”的丰硕成果。作为学校与闽宁镇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这里每年接待上千名师生开展调研,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访原隆村移民户、考察葡萄酒产业园,用“干沙滩”变“金沙滩”的真实故事,讲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打造田间地头的思政课”被宁夏日报报道,并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报送教育部。

在文化传承中增强自信底气

“这些岩画距今已有接近1万年历史,上面的狩猎场景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在贺兰山岩画景区和宁夏博物馆《宁夏岩画》展厅,思政课教师刘春燕、华彩霞为学生讲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学校与宁夏博物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暑期研修基地,教师们既参与担任志愿讲解员,又带领学生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将博物馆的常设展厅转化为“行走的思政课堂”。千余师生走进宁夏博物馆上好行走中的“大思政课”被宁夏法制报报道。

在生态治理中践行绿色理念

“这片曾经的废弃矿坑,如今已恢复植被近千亩,成为贺兰山生态修复的典范。”在贺兰山生态治理区,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绿水青山‘秀’我山河”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结合宁夏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等实际案例,用质朴的语言和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感悟。

硕果芬芳:让思政之花在塞上绽放

“以前觉得思政课有点抽象,直到在闽宁镇看到移民群众的笑脸,才真正理解了‘共同富裕’不是一句空话。”2023级学生宋熙浩的感悟,道出了“行走的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近年来,银川能源学院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果,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教学相长实现双向提升 

“每次带学生实践,都是对自己理论功底的再检验。”王玥老师的感受具有普遍性。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教师们积累了大量鲜活教学素材,开发出《宁夏本土化资源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集》等校本资源,在2024年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学竞赛中,学院教师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数量实现质的飞跃。

学生实践成果丰硕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团队完成的《跨越百年的微信朋友圈》《再续山海情》等思政课公开课、微电影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和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行走的思政课”品牌得到各级媒体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以“银川能源学院大思政课处处在时时有”为题报道学校实践育人成效;《中国日报》中文网专题介绍学院组织的“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宁夏日报、宁夏新闻频道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做法。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入选全区教育系统“五星级基层党组织”,成为宁夏高校思政教育的亮丽名片。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更要做真理的积极传播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亚楠表示,未来银川能源学院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让更多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